聽著音樂      突然聽到這首劉若英唱的  ----原來你也在這裡


 


http://youtu.be/mJKsKOhxdvo


 


霎那間        又想到離世已久的張愛玲


 


是啊       這個像謎.像風.孤傲又寂寞的張愛玲....


 


她的文章曾陪我度過無數快樂和寂寞的時光        在文字裡沉潛領悟


 


 



 


 


愛玲已離開這喧囂塵世多年   


 


對她沉靜.孤高的性情    在另一個世界應該能得到清淨


 


或許      離開對她來說


 


也是一種解脫   


 


 



 


 


愛玲系出名門        是清朝大臣李鴻章的後代


 


 



 


 


母親和姑姑是時代新女性


 


出國留學後      思想更為前衛


 


進而影響了張愛玲的一切


 


 


 


小愛玲也期待脫離沉重的中國傳統思想


 


對於古老傳統       有著深刻的抗拒與觀察


 


或許是母親的啟蒙


 


愛玲的文章中      大多都是描述女人的沉默內心


 


讓我們這樣的女性讀者      讀來別是一番酸甜感受


 


有誰能像愛玲一樣        真切的寫出女人的愛恨悲怨呢! 


 


 



 


 


在有著巨大家庭包袱的環境中成長       愛玲其實很不開心


 


她有太多的疑惑與不解     但沒人能為她解答


 


或許像這樣的問題


 


每個人都必須在成長過程中     不斷探索.  不斷跌倒


 


最後      自己為自己註解        自己為自己打分數


 


 




 


 


愛玲像是孤芳自賞的水仙    潔白而孤挺


 


她的文采早早就綻放光芒


 


然而那都是建築在細膩的情感        和無人能及的古老中國氛圍裡


 


她的人引發話題       因為絕世而獨立


 


她的文傳誦後世       因為千古難再得


 


 





 


 


然而千古紅顏多薄命        甚少與人交際的愛玲更是如此


 


年少得志的光芒        吸引了愛慕的眼光


 


而愛玲小小的.寂寞的心      很快就掩沒在浪漫的情海中


 


許是經驗不足      許是情竇初開


 


如花綻放的紅顏       就此結下一段孽緣






 


 


看看胡先生      已經被後世人們批評了多少年


 


光是那牽扯不休的眾多羅曼史    有哪個女人能夠受的了...


 


這男人    真是太貪心了


 


又要千嬌       又要百媚


 


真是濫情種

 



 


 


揮別糾葛不清的混亂感情       告別局勢動盪的中國故土


 


愛玲飄洋過海到了遙遠的美國


 


這個寂寞的.受傷的靈魂        應該得到安慰與照顧


 


因為她還這麼年輕           芳華不該就此凋零  


 


 



 


我想      賴雅是愛她的


 


像父愛般寬廣   像朋友般親切


 


才能讓漂泊的異鄉魂得以安住


 


 


 


可惜啊可惜       善緣總在霎那間       甜蜜豈在長久時


 


賴雅只與愛玲短暫結緣數年就離世而去


 


身在異國的愛玲       又往更孤獨的深處走去


 


孤獨....老去....


 



 


 


回顧愛玲的一生       燦爛卻淒涼 


 


最真切的初戀眾所皆知       卻落得自行求去


 


不知胡先生老去時      可否想對愛玲說些什麼?


 


這一生         到底是誰負了誰..?


 


 



 


 


愛玲的小說觸動人性深處的愛.慾.       深沉而不動聲色


 


需要靜靜的泡杯茶       細細閱讀


 


許多作品堪稱絕世          留下習題供後人探討與分享


 


「色.戒」原文只不過短短數十頁         竟能拍成震撼性的影片


 


如此可見愛玲龐大的文字力量....


 



 


唉        愛玲


 


你雖已離去       但文字仍留傳後世


 


就如同第一爐香中沏的香片         餘韻猶存


 


回甘....而不絕...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


 


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節錄「紅玫瑰與白玫瑰」


 


 


 


 



張愛玲生平年表



1920年9月30日 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瑛煐

1922年 遷居天津

1928年 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

1930年 改名張愛玲

1939年 考進香港大學

1941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投入文學創作。


兩年後,發表《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


並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和胡蘭成

1944年 與胡蘭成結婚

1945年 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

1947年 與胡蘭成離婚

1952年 移居香港

1955年 離港赴美,並拜訪胡適

1956年 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1967年 賴雅去世

1973年 定居洛杉磯;兩年後,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95年9月 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張愛玲文史簡述


 


 


 《一》天生的文采

 

     張愛玲寫作很早。她在一篇〈我的天才夢〉裡追憶:

 

    「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的悲劇。

 

    遇到筆劃複雜的字,我常常跑出去問廚子怎樣寫。

 

    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失戀自殺的女郎。...

 

   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

 

    小時候讀《紅樓夢》,便愛學做詩;十四歲寫長篇小說《摩登紅樓夢》。

 

 



  張愛玲是官宦之後,祖父張佩綸是同治進士,做過署左副都御史。

 

       父親張廷量是紈子弟,母親黃逸梵是南京長江水師提督黃軍門的女兒。

 

       她的外曾祖父更是赫赫有名的李鴻章。

 

 

 



  黃逸梵清秀有才華,崇尚西洋文化,看不慣官宦世家出身的丈夫,在外面養姨太太,

 

        便同小姑張茂淵去英留學,拋下四歲的張愛玲,直到四年之後才回來。

  母親走後,姨太太便進門,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就在繼母虐待中長大。

 

        這種夢境,三十年後,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浮現出來。

  母親回家,一次又一次的父母吵架、打架,父母離婚,母親去法留學,父親又結婚了。

 


 

 


  張愛玲先在家裡請私塾老師教古文,後來住讀有名的聖瑪利亞女校,很少回家,

 

       心中苦悶,便去找姑姑張茂淵。她的性格變得愈來愈內向,很少與人交談。

 

       她那顆敏感多疑的心,在孤寂的少年便承受了太多的愁。

  中學快要畢業那年,母親從法國回來。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變,上海處於炮火煙霧之中。

 

        張愛玲徵得父親同意,搬到公共租界與母親同住了二星期, 等炮聲稍停回家,

 

       繼母以張愛玲離家未得她的同意打張愛玲,並唆使父親毒打她,監禁空房,幾乎病死。

 

      十六歲的張愛玲逃出家中,投靠母親。

 

      在母親的指導下,於一九三八年考取倫敦大學,因歐戰不能去英國,改入香港大學。

 

 

 



 在香港大學她考第一名,在全班同學羡慕加嫉妒的眼光下,她安靜地接受表揚,毫無喜悅的表情,

    

    這時候少女的張愛玲,已表現冷漠的性格。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飛機轟炸香港,她卻冒死進城去看電影;

 

      回到學校,獨自在樓上洗澡,流彈打碎了浴室的玻璃窗,她還在浴室從容地潑水唱歌。

 

      炸彈就在屋頂開花,她抬起身來,知道自己沒有被炸死,竟也感覺不到生還的喜悅。

 

      這就是她後來寫《傾城之戀》的背景體驗。





《二》逼於生活開始賣文


  一九四二年春天,香港大學停辨,愛玲與好友炎櫻,同乘一艘商船,由日本軍方特遣回到上海。

 

     這時母親又去法國,她與姑姑張茂淵住在一起。由於沒有生活費用,她開始用英文寫稿賣文謀生,

 

     給英文版的《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

 

    替德國人辦的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寫關於「中國的生活與服裝」之類的文章。

 

     閒時喜歡駐足書攤,看張恨水、周瘦鵑等「蝴蝶鴛鴦派」的小說。

 

 



  張愛玲從母親遠房親戚黃岳淵家裡見過周瘦鵑。

 

      那時周瘦鵑是集創作、翻譯、編輯於一身的文壇風雲人物。

 

     三十二年春,張愛玲攜帶稿件和黃岳淵的信去拜訪他,不亢不卑,也不多話。

 

     張愛玲告辭,周瘦鵑打開張愛玲的文稿,題目是:〈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

 

     這個題目,立刻引起周瘦鵑的注意。他看著看著,幾次拍案驚嘆,擊掌叫好。

 

      以他操筆多年的經驗,文筆的用詞遣句老到,那洞察人情世故的深刻與冷漠,令人驚嘆不已。

 

      他將張愛玲的小說介紹到自己主編的《紫羅蘭雜誌》副刊號上刊出,立刻引起上海文壇一片驚嘆。

 

      這位年僅二十三歲的張愛玲,從此成為文壇風雲人物。

 

 



《三》出名要趁早


  當時上海文壇環境特殊,清濁難分。很多人都在暗暗注視著張愛玲的每一篇作品的問世。

 

      鄭振鋒看到張愛玲的小說時,深為她的才華所驚嘆,認為在這混亂的時局裡,應該好好珍惜。


      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六日,《雜誌》月刊為她出版《傳奇》,這時張愛玲真是風光極了。

  

    《傳奇》出版第九天便銷售一空再版。張愛玲在再版序言中再也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

 

      率真地表達出她對出名的急切盼望,以及潛藏的動機,她開頭便說出:「出名要趁早呀!」

 

 




《四》走出一個紅色的夢


  日本投降後,張愛玲仍在上海,把全部精力用於創作小說,編寫電影劇本。

 

       主要的小說創作是《留情》、《鴻鸞禧》、《華麗緣》、《多少恨》、《相見歡》、《浮花浪蕊》。

 

      一九四六到一九四七年,她創作《不了情》、《太太萬歲》兩部影劇本。

 



  一九四九年中共統治大陸後,張愛玲的創作受到限制。

 

       一九五○年三月至一九五一年二月,她創作了《十八春》,以梁京的筆名在上海《亦報》連載,

 

      接著發表《小艾》,她借慕瑾之口,道出對政治的無奈,

 

        以至《十八春》裡的叔惠,竟去了延安,個個人物後來都穿上毛裝。

 

       小艾與她丈夫成了「無產階級」模樣,明顯違反了張愛玲的創作信條「不完美的人生和人物。」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裡,她敏感到自己的出身以及和胡蘭成的婚姻關係,將導致被中共攻擊。

 

       一九五一年香港大學復校,她決定隻身前往,不告訴任何人。

 

       一九五二年春天,三十二歲的張愛玲,先乘船到廣州,再到香港。

 

 



  她到香港經友人推荐,到香港美國新聞處供職,在雜誌寫了兩部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

  張愛玲將《秧歌》寄給胡適,並附了一封短信,

 

        胡適回信給予極高評價:「此書可以說是寫到了平淡而近乎自然的境界。

 

        近年拜讀的中國文藝作品,此書當然是最好的。」

 



  張愛玲與公務員生活格格不合,她不習慣固定的作息,於是決定到美國去尋找她的心靈故鄉。

 




《五》紅樓夢魘


  賴雅去世後不久,一九六七年,張愛玲應雷德克里芙女校的邀請為駐校作家。

 

      一九六九年又應陳世驤之邀,到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研究《紅樓夢》。

 

        同時,在港臺地區掀起「張愛玲熱」高峰,皇冠出版社重印了她所有作品。

 

       夏志清教授稱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

 

       稱《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張愛玲在美國十幾年生活,沒有多少新著問世。

 

      後來發表三部短篇小說《相見歡》、《色.戒》,和《浮花浪蕊》,也都在一九五○年間寫成的。

 

     此外,她在今日世界社出版翻譯《愛然森文選》,與人合譯《美國詩選》,《歐文小說選》。

 

 



  她在加州大學工作到深夜,精力放在對《紅樓夢》的考據和研究上。

  一九七三年張愛玲遷居洛杉磯在那裡完成了「五譯」《紅樓夢》。

 

       一九七七年出版了這部十多萬字的《紅樓夢魘》。

 

        她有兩句很好的感言:「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


 



《六》孤傲的靈魂


  張愛玲的日常過的是孤身隱居生活。

 

由於她深居簡出,少與外界聯繫,關於她的猜測和傳說,比她實際情形更具有「傳奇色彩」。

 

外傳張愛玲患有神經性皮膚炎,不能見空氣,只能穿紙衣。

 

水晶初見張愛玲,大吃一驚,她全然不是心目中的張愛玲,非常清瘦,臉仍是飽滿圓大。

 

六月初夏,張愛玲住在雪洞似的房間裡,室內沒有書桌,也不見多少書籍。

 

 


  張愛玲埋首於自己熱衷的一切,過著心志淡泊、寧靜致遠的生活。

 

    《張看》一書的〈讀書雜談〉,是她晚年讀書的詳細心得體會。


  于青著的《張愛玲傳》,出版時,張愛玲尚獨居美國洛杉磯,陳芳明稱她為「孤傲的靈魂」。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中午被發現死於寓所,享年七十六歲。

 

 

 

 

 

   她的文學生命,從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六六年的《怨女》,以《第一爐香》《赤地之戀》,是創作高峰。

 

    一九五五年去美以後,住了四十年,只寫了《五四遺事》、《怨女》、《張看》、《紅樓夢魘》、

 

《色.邪惘然記》、《餘韻》等書和英譯《海上花列傳》,創作極少。

 

 

 

 

 

  張辭世現場的一小段文字描寫:張愛玲是躺在房裡唯一的一張靠牆的行軍床去世的,

 

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頭髮很短,

 

手和腿都很自然地平放著。她的遺容很安詳,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東發現時還亮著。」

    張愛玲走了,她於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於上海,她的骨灰撒在大海裡。

 



 


張愛玲作品年表 小說 散文 電影劇本 學術論著 譯文

一 小說





《牛》,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1936年。 
《霸王別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 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志,1943年5月,收入《傳奇》。
《沉香屑 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收入《傳奇》。
《茉莉香片》,上海《雜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傳奇》。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傳奇》。
《傾城之戀》,《雜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傳奇》。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金鎖記》,《雜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傳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張看》。
《年青的時候》,《雜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傳奇》。
《花凋》,《雜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傳奇》。
《紅玫瑰與白玫瑰》,《雜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傳奇》。
《殷寶艷送花樓會》,《雜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記》。
《等》,《雜志》第14卷3期,19944年12月,收入《傳奇》。
《桂花蒸 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留情》,《雜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傳奇》。
《創世紀》,《雜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張看》。
《鴻鸞禧》,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收入《傳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記》,臺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
《十八春》,上海《亦報》連載,1951年出單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戀》,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遺事》,臺北《文學》雜志,1957年,收入《惘然記》。
《怨女》,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6年,臺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緣》,1968年,先在臺灣《皇冠》雜志刊出,後改名為《惘然記》,收入《惘然記》。
《相見歡》,收入《惘然記》。
《色‧戒》,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記》。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記》,1983年。
(以上三篇約作于1950年,發表時間晚。)



 


二 散文
《遲暮》,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6年刊。
書評四篇,《國光》第1、6期,1936-1937年。
《論卡通畫之前途》,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心願》,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鳳藻》1937年刊。
《天才夢》,西風出版社徵文,1939年,收入《張看》。
《到底是上海人》,《雜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戲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記》,《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記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雜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燼余錄》,《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談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則》(包括《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論寫作》,《雜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張看》。
《童言無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說胡蘿卜》,《雜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語》,《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國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詩與胡說》,《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寫什麼》,《雜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傳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櫻語錄》,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戲》,《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畫》,《雜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談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談音樂》,《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營的喇叭》《借銀燈》《銀宮就學記》《存稿》《雨傘下》《談畫》
(以上均收入《流言》中,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
《氣短情長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雙聲》,《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雜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蘇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語錄》,《雜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張看》。
《中國的日夜》,收入《傳奇》增訂本,1947年。
《華麗緣》,上海《大家》月刊創刊號,1947年4月,收入《惘然記》。
《有幾句話同讀者說》,收入《傳奇》增訂本。
《〈太太萬歲〉題記》,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1947年12月3日。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1954年7月。
《〈愛默森文選〉譯者序》1964年。
《憶胡適之》,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談看書後記》,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收入《張看》,1976年。
《〈紅樓夢魘〉自序》,臺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張看〉自序》,臺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記〉序》,臺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1983年10月1日、2日臺北《聯合報》副刊。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英譯本序),1984年1月3日臺北《聯合報》副刊。
《表姨細姨及其他》,臺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談吃與畫餅充饑》,臺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臺北《聯合報》副刊。
《草爐餅》,1990年2月9日臺北《聯合報》副刊。


 


三 電影劇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萬歲》1947年。
《情場如戲場》(改編),1956年攝制,收入《惘然記》。


 


四 學術論著
《紅樓夢魘》,臺灣皇冠出版社,1976年。
《〈海上花列傳〉評注》,臺灣《皇冠》雜志刊出,1981年。


 


五 譯文
《海上花列傳》(漢譯英)。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與人合譯,英譯漢)。


                                                                              


 


 參考資料



http://edu.poleungkuk.org.hk/link/content_plklink_hot27.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3/07/content_764577.htm


 


 


作詞:姚謙 作曲:中島美雪 編曲:屠穎




請允許我塵埃落定 用沉默埋葬了過去




滿身風雨我從海上來 才隱居在這沙漠裡




該隱瞞的事總清晰 千言萬語只能無語



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 喔 原來你也在這裡


 




啊 那一個人    是不是只存在夢境裡



為什麼我用盡全身力氣  卻換來半生回憶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     若不是我救贖心情



在千山萬水人海相遇 喔 原來你也在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